正当众人有些茫然失措的时候,还是沈俊清眼尖,看到了接机的招牌,原来是大使馆安排的接待人员。
“大家都过来集合了”,沈俊清跑到来人跟前,又转身吆喝大家。
第一次来美国,总是有些陌生的,有了接机人的出现,让大家稍稍放心了不少。
大使馆一顿肉馅的饺子,让众人感到了满足,这是远隔万里家的感觉,只是姜斌有些感慨,以后再尝到这样正宗的味道,不知要到何时了。
吃饭的时候,沈俊清有些高兴,把大家安全的送到美国也算是完成任务了,不过更令人开心的是,被他快攥出水的二百美元一分没花。
斟酌之下,他决定全部都消费了,买上一堆胶卷,然后借了大使馆的相机,让众人开开心心的照上几张照片。
“大家,有需要的可以来找我拿”,沈俊清扬着手中的胶卷,笑眯眯的招呼着大家。
“我们也拍一些吧?”朱晓敏一脸开心的询问着姜斌。
“好啊,那就多拍几张”,这是难得的机会,此次分别也不知何时再见,姜斌也有心留下这难得记忆。
于是,一张洋溢着青春与热情的照片应运而生,阳光明媚的曼哈顿河边,两个年轻的男女,对着镜头,依依的站着。
在快门摁下的那一刻,朱晓敏调皮的把自己的头靠在了姜斌的肩膀上,一瞬间,害羞与美好被紧紧的锁在一起。
短暂的停留之后,就是各自离去。
朱晓敏的母校是哥伦比亚大学,就在纽约曼哈顿,倒不用再奔波。而姜斌却是再次拾起行囊,再次踏上西去的航班,目标旧金山。
只剩一人的姜斌,在异国他乡,有些孤独。
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他无神的看着机窗外,只看到下面城市一大片铺天盖地、闪闪烁烁、五颜六色的灯光。脑子里不禁蹦出“灯红酒绿”,这个当下国内专门用来形容资本主义社会的词。
一下飞机,除了一大堆行李外,姜斌兜里只有大使馆发的50美元,老钟换的美元还老老实实的躺在行李的最下层。
与想象的不同,导师爱德华由于太忙,根本没时间来接。
而斯坦佛是在离机场30多英里以外的地方,姜斌只好按照之前导师信上的指导,招手拦了一辆出租车。
“Excuse me ,Redwood”。
各国的司机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善谈的很,旧金山的也不例外。胖胖的司机也许是很少见到亚裔面孔,在确定姜斌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后,更是好奇的厉害,***、共**就是他印象里最大的中国符号。
对于中美建交,胖司机是举双手赞成的,因为可以共同对付不民主的苏联。这个时间段,从高层到民间,中美关系突然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反转,司机有这样的想法,姜斌不是很意外。
这第一次中外交流,在一句,“We are friends”中,定了调子。
不过,这一路上,真正让姜斌关注的是车上的计价器。出租车很快就把他拉到了大学所在的小城,可司机对城内不熟,一时找不到他要去的地方,便“热情”的拉他满城瞎转悠。姜斌不自主的看着计价器的指针,由30美元跳到40美元,又跳到43、45………………当指针最终跳到49美元的时候,姜斌再也坐不住了,只好选择下车。
他可不想为了付出租车费,在大街上翻行李,找钱。
七绕八拐之下,姜斌终于找到了住处,正是他们刚进城的地方,司机拉着他在此来回溜达了好几遍,硬是“没找到”。
姜斌一阵感慨,这美国“friend”水分也挺大啊!
一栋绿树掩映的白色小房子,正是让霍笑嫣帮忙提前联系好的住处---一位美国老太太的家。
就这样,几十个小时的时间里,姜斌的生活环境一下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Hi,Jiang! Welcome!”一个结实的拥抱把姜斌拉入现实。
满头银发的玛格丽特,跟姜斌想象中的房东出入不大,她是一个快退休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
生怕姜斌一路饿着,老太太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作为接待之用:主食有烤面包、华夫饼;肉类是烤肠、烤培根肉,还煎了一堆鸡蛋;喝的更是丰富,有果汁,牛奶,咖啡等等,果汁和咖啡都交给电器完成,牛奶更省事了,从冰箱拿出来就能喝,完全不需要加热,这一点很美国!
短短两天,还是无产阶级的姜斌同志,陡然间过上了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
不过,姜斌是着实有些饿了,也没讲究,大快朵颐起来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