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后,李尊也去帮助父母收秋。
多了栾廷玉这个劳动力,农活显得轻快起来。
扈三娘也时不时过来帮忙。
只是她舞枪弄棒是把好手,干起农活却是笨手笨脚。
说是帮忙,越帮越忙。
几位村头来找李尊,说起种棉花的事。
有些人家劳力不够,忙不过来;有些人家持观望态度;更多的却是踊跃跟进。要种棉花的地亩统计出来,大致有十万亩。
李尊很高兴。马上草拟了一份协议,把说过的承诺全部写上。
事情交给陈金,要种棉户签上名字,等全部办齐后。由他来各个签字。
秋粮收了上来。
原来扈家和李家的旧粮都归属于李尊。被几村挪用了不少。
现在把挪用补齐,把官府的田赋交上,余下的收入新建的仓库。
建立新账,村里正式有了公用粮。
秋收麦种过后,二十天假期结束,各路人马纷纷报到。
农事进入冬闲,到年节还有四个月。
李尊开始在村里招人。
首先是窑工,长期用工。
李尊把三位老窑匠称为大匠,月钱定为三贯。
其子侄辈共有十六人,原来长期跟着干活,具有丰富的窑作经验,是窑上的主力。月钱定为二贯、
再招普通窑工一千二百人,月钱定为一贯五。
村民听说这个价码,都很激动。
这比种地强几倍。
只是想问,整天在窑上干活,那地怎么办?
地交回村里。
那,不好意思地问一声,要是以后没活干了呢?
永远有活。如果雇主不派活,工钱照发。
看到没?李神仙做事就是大气。
人们蜂拥而至。
别急,还有煤矿和铁矿。
煤矿在作业场上再开个井口。一套动力带动两个矿井的掘进没有问题。
招二百四十人,每个井口一百二。大家轮班挖煤、装车,其他人员负责运出并运输到北山基地的指定地点。
每人月钱二贯钱。
铁矿开始上马,人员和工钱都和煤矿一样。
并且说明,所有招收的人员,如果干得好,每年年底会有额外的奖金。
做工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工钱还会增长。
人员招齐,由骨干窑匠带队继续烧砖,老窑匠带人建造高炉和烧炭炉。
煤矿工人先去跟着原来挖煤的庄丁学习几天,然后替换庄丁工作。
李尊花费积分,为铁矿置办设备。
这个简单,露天开采,只是从上面把矿石打碎,装车就行。
只是山顶高出道路十几米,顺着山坡建立了一套滑道系统,能把架子车放到上面,下滑上吊。和路连接起来。
随着铁矿石的开采,李尊的系统又响了起来,仍然是十斤一点。
高炉和烧炭炉建成,窑工进驻,在李尊的指导下,开始烧制焦炭,进而烧制水泥。
等到工序熟练,产品生产出来。李尊的积分又在增加。
虽然量不大,但这样积少成多,仍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几位老窑匠经验丰富,李尊都是先和他们讨论。
等他们研究透彻,掌握了要做工作的实质后,再由他们教会骨干窑匠。
由那些骨干带领大家去做工作。
这时李尊又会和他们共同研究下一个工种。
现在,李尊和他们讨论的是建立炼铁的高炉和炼钢的平炉。
李尊掏出一把5米卷尺,交给李成,让他制成一根长100米的绳子,每隔10米染红做好标记。
用这根绳子,对北山推平的这块土地进行了丈量。
以峡谷出口为标志,向西的一百多米划给了几个窑场。
自峡谷口算起,向东到基地东侧的山旁,有2930米,自北山山脚平地到河边,有2090米。
李尊就此规划出要建的这个小城的占地范围。
南边从小河起留200米,北边从山脚起留500米,小城南北范围是1390米。
自峡谷出口东侧留出600米,东山这边留600米。小城东西范围是1730米。
将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城墙的位置。
里边四边各留出50米的空地,既当路走,也能防止敌袭时的投石机和火攻。
从北边开始向南划出360米,作为将来各个厂区的位置。
再有30米,做为横贯东西的大道。
道南550米,两边各建一个住宅区和生活服务区。宽度500米。
再除去两条路60米,中间还有570米,建造小城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894780_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