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天下。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统一战争开始了。
并韩灭赵
参见:秦灭韩之战、秦灭赵之战、番吾之战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于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冬,燕赵两国正在酣战之际,秦派王翦率军进攻太行山之战略要地阏与,使这个早为秦国垂涎的战略要地一举被秦拔除,从而打开了从西面进攻邯郸的通道。秦杨端和军进攻韩阳(阏与之北),也顺利攻克,这样邯郸的西北方向失去了屏障。秦桓齮军从南阳出发,攻占邺邑所属之安阳。至此,秦军已推进到邯郸之南,仅与赵都邯郸相隔一条漳水和少数城邑。各路秦军虽有30万之众,但由于受到赵20万大军的顽强抗击,在攻占上述地区后,即被阻于现地。后来,经过连续作战,秦王政将原来由南北3支攻赵部队,编为1个独立作战单位,由桓齮统率。[4]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桓齮的新编部队再度向赵南部进攻。桓齮避开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赵扈辄军的侧后,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两军于平阳展开交战,赵军被击破,被斩首10万人,赵将扈辄战死。[5-6]赵王启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李牧率赵军同秦军交战于宜安肥下地区,给秦军几乎全军覆没的沉重打击,只有秦将桓齮带领少数护卫突围逃走。[7]
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因而形成了秦韩两国间的连续战争,经过秦国的多次打击,韩的土地日渐缩小,韩于是向秦表示愿为藩属。
秦王政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为彻底灭韩,派内史腾率兵再度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把所得韩地改建为颍川郡。[8]这样,六国之中韩国最先灭亡。
秦王政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攻赵。
赵军统帅李牧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先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击南面的秦军。李牧指挥的赵军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3次大举进攻失败。[9]虽然赵军在李牧的统率下一再战胜,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必须立即寻求外援。而这时楚、魏业已削弱,燕、赵关系欠佳,只有联齐,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相抗衡。秦国察觉到赵国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两国联合,孤立了赵国。
秦王政十七年,赵王迁六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特大旱灾。
秦王政十八年,秦国再次大举进攻赵国,王翦统率上地士卒,攻下井陉。杨端和统率河内士卒,羌瘣也率军攻打赵国,杨端和围攻邯郸城[10]。赵军则在大将军李牧、副将司马尚指挥下,继续对秦军作战。秦军虽经苦战,但胜负未分。秦王政和他的谋臣认为秦两次伐赵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秦兵闻李牧之名而夺气,既然在军事上无法取胜,遂改用反间计。花费重金收买赵王迁宠臣郭开,郭开在赵王迁面前诬蔑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赵王迁听信谗言,罢免了李牧、司马尚,改任赵葱、颜聚为赵军统帅,并错误地将李牧杀掉。[11]赵王迁误中秦国的反间计,错杀李牧,自毁长城,为秦灭赵铺平了道路。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赵葱、颜聚奋战数月,最终被秦将王翦击败。赵葱被杀,颜聚收拾残兵退回邯郸勒兵固守。郭开被秦国收买,多次劝说投降。赵公子嘉坚决反对,主张抵抗到底,率领宗族、宾客参加了首都邯郸的保卫战。但赵王迁已丧失斗志,下令开城向秦军投降。[12]
秦国攻下邯郸,赵国灭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是为代王。[13]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下代城,公子嘉自杀(或说被迁西戎),建国250多年的赵国最终灭亡。[14]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来源4:http://b.faloo.com/1460163_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