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明宫。
李世民看着志得意满的朱允炆,不禁心中微微叹息,“年轻,终究是太年轻了。”
不经意间,李世民的目光看到了李治稚嫩的脸庞,居然稍稍与朱允炆相重合,警兆大生的李世民,故作深沉的朝李治问道:
“治儿,你觉得朱允炆做的是对是错啊?”
李治本来正在用旁光欣赏武媚娘妖娆的腰肢,突然被李世民提问,眼神顿显慌张。
但还是强自镇定的回答道: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朱允炆此番作为虽错,但是错不在他,更多的错是他的那几个辅臣。”
李治能当上太子,自然不是蠢人,虽然现在年纪不是很大,但是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果然,李世民在听到李治的话后,眼神顿时一亮,轻轻抬头,示意李治说下去。
经过短暂的调整,李治早就收起了刚才的慌张,一板一眼的讲述起自己的观点:
“朱允炆不过二十岁的年纪,虽然经过朱元璋的教导,但是那也是在朱元璋弥留之际的几年中,教导朱允炆如何当一个太平皇帝。”
“与原先的太子朱标相比,朱允炆接受的朱元璋教育,几乎没有,所谓的帝王心术,朱允炆也没有学到位。”
“但是二十岁的年纪,最是热血上头的年纪,做事容易激进,更是可能会犯下大错。”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要给朱允炆留下辅政大臣的原因,只可惜,朱元璋所托非人。”
“黄子澄,方孝孺还有齐泰根本就是书呆子,只知道一厢情愿的削藩,大刀阔斧的蛮干,没有丝毫计划,也没有深谋远虑的补救措施。”
“如此肆无忌惮,这三人既没有尽到臣子劝谏的本分,也没有帮助君主分忧的能力,实在是辜负了朱元璋的期望。”
李治身为李世民的第九子,在最终胜出夺得储君之位,不只是运气那么简单,他的权谋其实并不差,只是人们容易被他乖巧的外表所迷惑。
“哈哈哈,吾家麒麟儿。”
李世民在听到李治的分析之后,心情瞬间阴云转晴,哈哈大笑起来。
本来李世民还担心李治会成为朱允炆一样的皇帝,但是现在看来,自己家的儿子,可比朱允炆出息多了。
“无忌,看到没有,这就是你的好外甥!”
长孙无忌对于李治的表现,也是十分满意。
贞观初年,李世民诸子夺嫡,有嫡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多才,庶子李恪英武,但是最终却是第九子李治夺得了储君之位。
所有人都不知道,其实李治的身后还站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
如今长孙无忌,见到李治如此聪慧,自然是喜笑颜开,高兴的朝李世民恭贺道:
“皇上有储君如此,日后大唐必将繁荣昌盛。”
李世民听到这句话,更是开心无比,身后的武媚娘对于李治也开始刮目相看。
虽然武媚娘觉得朱允炆的蠢,跟大臣关系不大,但是李治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足够引起武媚娘的注意。
大明,坤宁宫。
朱元璋傻眼了,在看到朱允炆登基之后的种种作为之后,整个人彻底傻了。
光影中将朱元璋与朱允炆相处的点点滴滴,都尽可能详细的播放了出来,令朱元璋记忆最深的那一幕,还是光影中的自己与朱允炆谈心。
朱元璋:允炆,咱已经给你将朝堂给你清理干净了,那些桀骜不驯,狂悖忤逆之徒,咱都已经替你杀完了。如今朝堂内部安定,边境有你几个叔叔,替你镇守边疆,如果有外虏来袭,就由你的叔叔来抵御,你就在朝中安心的做皇帝就行。
朱允炆:皇爷爷,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朱元璋当时蒙了,反问了一句:你觉得呢?
朱允炆的承诺:先以德服之,若是不行,再以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无论是光影内还是光影外的朱元璋,都感觉莫名的欣慰,虽然朱标不在了,但是自己的孙子,依旧纯孝仁善。
朱元璋这辈子最怕的,就是看到骨肉相残,毕竟皇家之中,为了皇位刀兵相见的事情,根本不是稀罕事。
在他年迈之时,最担心的还是朱允炆和诸王的关系,主要还是朱允炆太年幼,难以压制诸王。
但是听到朱允炆的回答,朱元璋认为只要朱允炆能够宽厚对待他的叔叔们,藩王们也绝不敢造反。
但是接下来的一幕,却是直接让他瞪大了双眼,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只见自己刚刚殡天,朱允炆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削藩。
什么以德服人,以礼约束?
直接就是一步到位,废除周王,削减所有封地,发配云南。
这就是自己仁孝宽厚的好圣孙???看似活菩萨,实则活阎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345989_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