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李代桃僵,扮演江东小霸王

第【21】章 出城(新书求花求收藏)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太史慈,字子义。

此人在江东,乃是一位极其特殊的存在。

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太史慈并非孙策的臣下,而是江东的藩属。

太史慈在豫章郡有六个县的领地,这六个县完全是太史慈说了算,并且太史慈手中还有兵权,独属于太史慈的兵权。

太史慈在江东,俨然是半独立的存在。

尤其在归顺孙策之前,太史慈与孙策还是敌对状态。

这就让太史慈本就敏感的身份,变得更加敏感。

如今,太史慈带兵回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城内就会将其归为造反对待。

城头。

王策得到消息之后,便立即带人赶过来,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城外一片素缟,全军披麻戴孝。

王策见状道:“看来是个误会,太史将军多半是来奔丧的。”

有过周瑜的前车之鉴,王策自然而然如此认为。

“主公不可大意。”一旁的程普提醒道:“太史慈不比公瑾,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显然,这位老将军对太史慈有很强的戒心。

“没错。”张昭出言附和道:“周瑜将军情急奔丧,但还知道将大军留在城外。”

“而太史慈却直接兵临城下,说是前来奔丧,说不定是打着奔丧的名义图谋不轨。”

确实,骤然得知孙策的死讯。

倘若太史慈有反心,那打着奔丧的旗号为迷惑,显然能够事半功倍。

毕竟人心隔肚皮,太史慈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谁也不敢保证。

“公瑾怎么看?”王策看向周瑜。

别看周瑜刚回来,但对于王策而言,麾下接触最深之人,反而是刚刚从外地回来的周瑜,也更愿意听从周瑜的意见。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周瑜的名气最大。

有道是盛名之下无虚士,想来周瑜的眼光要比其他人更长远、精准。

“兄长,依愚弟之见,太史将军并无反心。”周瑜不假思索道。

“继续。”王策不动声色,想听听周瑜的理由。

“想当初,刘繇丧于豫章,其部下众万无人可附,兄长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抚兵众。”

太史慈原本是刘繇麾下,而刘繇则是朝廷钦封的扬州牧。

在孙策统一江东的过程中,刘繇就是孙策的死敌。

让死敌的将领,去安抚死敌的部下,可见当初小霸王的魄力。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兄长此举乃放虎归山,太史慈抵达豫章后必然拥兵自重,不会归附于兄长。”

“但两个月后,太史慈将军便如约归来,并为兄长带来不少的兵马。”

通过周瑜的诉说,王策也了解到当初的情况,心中便判断太史慈定然不会反叛,便接过话头道:

“公瑾说得不错,子义若要反叛,当初就完全可以。”

“并且当初江东未定,反叛成功的机会无疑更大。”

“而今江东已经稳定,此时反叛岂非事倍功半?”

周瑜闻言连连点头,“兄长所说不错,尤其太史慈为人忠义。”

“当年便赴京截州章,北海救孔融,当世知名!”

周瑜所说的两件事,乃是太史慈年轻时的事迹,两件事都展现出太史慈的忠义,世人对此非常称赞。

如今关羽的忠义之名还没传开,但是太史慈的忠义之名,在孔融的宣扬下,早已是名声在外了。

“如此义士,岂会负我?”王策当即道:“且待更衣,我亲自出城迎接子义!”

“主公不可亲身犯险呐!”众人急忙劝说。

“不必多言,我意已决。”王策斩钉截铁道,随即看向周瑜,“公瑾意下如何?”

“愿随兄长同往!”周瑜也被王策的豪气感染。

“哈哈哈~”王策大笑而去,要去换一身正装,以彰显对太史慈的重视。

回到孙府,王策便命下人为自己更衣。

这时,三个弟弟匆匆而来。

“大哥,你亲自出去太冒险了,不如由弟弟代劳,也足以彰显诚意了。”孙权抢先说道。

“大哥,你要是非去不可,小弟愿护卫左右。”孙翊紧随其后。

“我...我...我也去!”年纪最小的孙匡也凑热闹。

别说,当下的孙家兄弟之间,感情还是非常深厚。

主要是孙坚死得早,孙策如兄如父,对弟弟们都很照顾。

孙权也没被权力腐蚀,不是历史上那个刻薄寡恩之人。

历史上孙权对孙策的后人极为苛待,只追封孙策为长沙王,而孙策的儿子仅仅是个侯。

但当下么,孙权还是一位靠谱的小老弟。

“不可。”王策摇头拒绝,“我去和你们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1332938_23.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