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只不过是因为他地位攀升的太快,在百姓心里的位置已经堪比青天大老爷。
也就是说他自我价值高了,或者别人把他哄抬得太高了,于是就觉得周边一切价值在下降。
接下来几天,李发财雇了一批人,开始地毯式营销,找的全是京城里的有钱人。
自动纺织机织出来的布匹不仅绵密精致,成本还低,瞬间打入了主流市场。
开始有了供不应求的苗头。
然而直到外地臣僚们离开京城,皇宫还是一片祥和,空印案并没到来。
李发财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只知道是洪武九年。
空印案没来,他的财富先来了。
这三个月他持续增加自动纺织机,不断招聘纺织工,市场从原来的京城,扩展到周边三省,杭州那边整天有二级经销商上门排队,等货等得叫苦不迭。
江南一带多盛世,人们对美食、衣裳向来需求大,何况这还是李御史制造的布匹,大家就更趋之若鹜了。
一方面是他这个金字招牌,一方面也是自动纺织机确实好用,用一样的价钱,甚至更低的价钱,买到更好的布匹,傻子才不愿意。
这还是李发财没有刻意降价,毕竟现在自动纺织机还没普及,如果价格降得太低,那些还没改造过的纺织机供应的市场,势必受到雪崩式打击,很多人要为此破产。
应天府衙门。
后院大棚子里,摆满了大箱子,满满当当全是银子。
按照商税三十取一的惯例,李发财的纺织产业,三个月的税额达到了三十万两,平均一月十万两白银。
这就是来自科技的降维打击,一台小小的自动纺织机,放到后世狗都不看一眼的玩意,在大明却能掀翻一个行业,彻底让它改头换面。
三个月九百万两的营业额,李发财却还是不满意。
扣除成本,虽然赚了很多,但离他预期的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还是改造自动纺织机的速度跟不上,目前只有他和几个老工匠能准确无误的把老纺织机成功改造,其他人成功率还有待提高。
目前市场是供不应求,一旦自动纺织机达到一定的规模,市场也就饱和了。
李发财已经开始盘算海外市场,然而面对海禁,多少让他有些气愤。
不然号召民间一起出口,必将能带领江南沿海一带迅速致富。
而现在,他只能打算自己雇一个船队做出口生意,他才不管什么海禁,他是来作死的,又不是当三好先生的。
有本事朱元璋就来杀了他,反正他已经让南郊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再努努力离青史留名也不远了。
户部那边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来自应天府衙的纺织税,一听是三个月三十万两,户部侍郎都吓了一跳:“三十万两?再核算几遍,本官可不想背负一个剥削百姓的罪名!怎么可能这么多!”
衙门的几个账目算盘打得鞭炮一样,道:“大人,确实是三十万两,府衙的人说了,他们光销售额就有九百万两,那就正好是三十万了。”
户部侍郎一愣,马上道:“快,给我做一份账目表,明日我要面奏皇上。”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235931_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