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河北省,东部有一个承德市,其下属兴隆县内有一村,村口摆有巨石。
清朝时,缴太平军的方曜行至此处,忽见天上黑白二龙缠斗,双目被鳞光所伤,眼球脱出,落入山泉,化为巨石,故名“眼石”,附近村庄即称“眼石村”。
生出眼石的泉水,若溯流而上,则寻至一处山脚。此山坐落于承德市内,得益于其暖湿季风,冬季较暖、夏季温凉。山脚处形貌秀丽、树林阴郁,参天古木中缀着石上清泉,又有多条碧波映带,幽深之处,鸟啭不绝;枝梢之上,常有猕猴影动。
从山脚上行,乃觉山峦高峻。据测量,主峰海拔2118米,有凌云之势,古时曾称“伏凌山”,明代始称“雾灵山”。有明末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其山……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大概为山名来由。
雾灵山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垂直分层明显,可说“登一山而览四时”。柱一根木杖,拾级而上,上午,我穿行于温带落叶阔叶林中,一片苍翠欲滴;下午我已置身于墨色的松林,行至亚寒带落叶针叶林。虽有石阶,路却不好走,时而林木夹道,路至极狭,仅容一人摘包收腹、侧身而过,又免不得蒙一脸的蛛网。时而又撞见石阶爬进一个土洞,张着黝黑的穴口。只好俯身去钻,只见四周都是盘虬的树根,又不知有什么东西窸窣地往下掉。悬崖横断、流水阻截,已是家常便饭,真可谓险山。
然而多数人是不肯登太高的,多半摸进农家院,歇在炕头,叫主人抓只鸡来炖,悠哉悠哉!我却一意向上,不至顶峰不知攀登之乐。初时,草木繁密,有茂草,长至半人高,趟进去,如行水中费力;有巨树,身覆青苔,冠盖郁郁,不见天日。又有臂膀粗的青藤,左缠右纫,长势蛮横;又有诸灌木,披棘带刺,列兵左右。因我那时是夏末,不见多少花开,否则此处素有“万花台”之称,想来春时又是怎样的铺缎列锦?这里是植物的主场,我们不过有一线石道的领地。
再往上走,林木渐稀,显出秋林古气磅礴气象。原来山中气候依海拔变动,向上则清寒。我到的高度,已是满地红黄,再往上,丛丛的只有劲短的草,挺立的只有苍苍老松。草木消散,山石显露,有松倒悬石壁,煞是壮观。若说山脚是百草百树相争,则此处便是草木与险恶天地抗争,以坚毅之躯坚守。
唏嘘一阵,再启行程,几次峰回路转,眼前乍现一片草原。
这便是造化的神秀,十分钟前,我走在怪石古松中,入的是水墨画的境界;现在已不见有树,只有连片的草,草色竟如麦子金黄,原先脚下的石阶已悄然换成木栈道,巧克力色的木栈道在草浪中穿行,一路通彼落日之远方。我几乎要如冰雪般消融,在这同梵高《向日葵》般温熙的配色中了。谁能想到?谁能想到青苍山石上,竟托举着如此灿烂之原野!正如乞力马扎罗山顶的雪盖,正如格陵兰冰川包围着的不冻的湖泊,正如辛弃疾一曲西江月的铁骨柔情……若我是姣好的女儿身,我愿嫁给这里的夕阳,来拥抱一生诗意的栖居。
此时身旁已无人同行,我当时也没有带相机,这番美景自然无从诉说,只有向前走。渐渐的,那片草原梦似的飘远了,白色的雾气潮水般涌来。呵,我已走入云雾之中,离雾灵山顶不远了。脚下已没有路,有的只有山石,向前走着,不知过了多久,迎面撞上一堵峭壁,绕也绕不过。向上,看云雾中垂下几根铁索,石壁上凿了几排凹痕,便抓了冰冷的铁索,踩那凹痕,向上攀去。水汽寒冷刺骨,我的四肢和下颏抖如筛糠,这是山峦对它的征众的顽抗。我咬牙上攀,不知多久,忽的在浓雾中摸见一块儿刻字大石,四下看去,脚下云海翻卷;昂首环顾,四处再无高峰。
靠石而坐,面对云海,默然不语。
雾灵山,山顶北望,可瞰边关。此处,古为拓跋、契丹与汉族交往之地,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兵家必争。争端之处,必有践损,雾灵山之难,始自清廷。宣统二年,财政困乏,遂将“禁林”交与清兵开垦,开荒种地,常起山火,累月不灭。而后奉系、直系军阀混战,森林万物饱受战火洗劫,损毁甚重。
更有抗战时期,日军臭名昭著的“囚笼政策”,放火烧山,驱赶民众,制造无人区,以“梳篦清剿”之残忍手段,试图灭我雾灵山抗日根据地。
1948年,经历了37年血火洗礼,雾灵山终回人民怀抱。
我从山顶石处起身。
回去罢,暮色四合,我该踏上归途。
古人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然而山顶的我却意犹未尽,那便不若在暮色中放歌。
我就这样一路且歌且行,踩着疲惫的步子,下到山脚下去。
有人说爬山辛苦,爬山无趣,空费时间,一路上不过见些草木,见些石头,见些流水。偏偏这样的人中,还很有些热心旅游的,我只觉得缺少了一些性情,便也缺少了一双眼睛,这样的人,看到的山都是一样的山,见到的水都是一样的水,纵然其览过千山万水,也仍是那一点的胸腑;挤乱头发去景点拍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072386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