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于凡的话让一瑞感到很吃惊。一瑞把望远镜轻轻放在地上,好奇地问:“无法定义我的性格?可是书上说的那些情况和我完美符合呀,这是怎么回事?”
于凡没有直接回答一瑞的问题,而是露出了一个神秘的微笑,说:“其实,我是一名心理读心师,我只需要看着你的眼睛,就可以读出你真实的内心性格。”
一瑞有些怀疑地说:“这么神奇吗?读心师是骗人的吧?”
于凡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准不准我说了不算,我现场读一下你的内心,你不就知道了?”
一瑞又惊又好奇,说道:“好呀,那我要怎么配合呢?”
于凡做出一副认真的表情,说:“从现在起,你尽量不要眨眼睛,请直视我的双眼。”
一瑞按照于凡的要求照做了。
于凡盯着一瑞的双眼,似乎在翻看一本有趣的图书,于凡开始喃喃自语:“哇哦,渐渐地……渐渐地……我看到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你,经常有一种想法,就是把自己困在梦境之中,也许是梦境的世界太美好了吧,每天都在幻想着,如果能把自己困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永远不要走出来,那该有多美好。但事实上,你又会觉得现实也挺美好,毕竟在现实里你可以看到你喜欢的书。”
一瑞连连点头,说:“你怎么知道的?”
于凡连忙扶住一瑞的头,说:“别晃,还没读完呢。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你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地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一瑞震惊了,痴痴立在原地,说:“中……都中!!!这……你到底是怎么读出来的?那……我的性格到底属于什么?是不是双重人格呀?”一瑞很焦急地想知道答案。
于凡又一次恢复了一个温暖的笑容,说:“我刚才说过了,没有人能定义你的性格。也读不出你的性格。”
这话可把一瑞搞蒙了,一脸问号:“什么意思啊?你刚才不是都读出了我的性格吗?”
于凡:“其实我刚才那压根就不是读心术。”
一瑞:“那是什么?”
于凡:“这不过是‘巴纳姆效应’罢了。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心理学家福勒(Bertram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也就是我刚才对你说的那一段性格分析。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福勒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性格描述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于凡又是一段标志性的科普式发言。一瑞第一次见到有人这样讲话。
一瑞似乎有些明白了:“这么说来,我之前看的那一本书里对性格的描述,其实对每个人都契合?”
于凡点点头,说道:“正是如此,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一瑞有些高兴地说:“太好了,这么说来,我不是双重人格?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多年。我还以为我天生有病呢,哈哈哈。”
郭钠也开玩笑道:“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喜欢多想一些,这也是成长的过程。”
一瑞有些不服气:“我才不是小孩子呢,不要小看我,在学校里我打架从来没有输过呢。”
于凡笑了笑,转移了话题,说:“对了,你说你在帮爷爷清洗望远镜,你怎么清洗呢?”
一瑞用手指了指地上的盆子和布,说:“还能怎么清洗,用水洗呗。”
于凡弯下身,抚摸了一下这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