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烧饼铺
王彩娥的烧饼铺当年在这条迎春街上就挺出名,她家的烧饼比别家芝麻多,馅料足,外皮更酥脆,买的人多,生意就好。那时当家的是王彩娥的婆婆,婆媳守着一锅灶炉,三张矮木桌,十几个马扎,从早上四点多开始,生火,摆桌子,切咸菜,准备卤料,四点半,送豆腐脑的车子准时来,卸车换桶,忙活一阵,五点多点,差不多就有早起的人家来买早点了。
做烧饼的面是王彩娥的婆婆发的,天冷的时候,晚上睡觉之前把面发上,盖上沾湿的厚笼布,放在屋里慢慢的发,早上起来差不多正好,天热的时候,发早了就有酸味,只能早起,王彩娥的婆婆早上几点起来,王彩娥并不十分清楚,每天四点多去店里,就看见婆婆已经靠在炉旁的旧竹椅上打盹,王彩娥进进出出的搬东西,她觉得婆婆听得见,却从来没有睁开眼起身帮她一次,自家钉的矮木桌说长不长,说宽不宽,要是两个人平着抬,很容易,一个人只能把桌子竖起来搬,王彩娥个子矮,搬起来很吃力,磕磕绊绊,老砸着脚面。看着躺在竹椅上似睡非睡的婆婆,王彩娥心里恨恨的。时间久了,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
婆媳两人就像一对分工明确的合作伙伴,谁也不帮谁,谁也不麻烦谁。
更可笑的是,刚开始跟着婆婆出摊的时候,脸皮薄,看婆婆和面,自己闲着,不好意思,主动上前帮忙,谁知婆婆躲躲闪闪,好像和面里面藏了多么了不起的机密似的。
当谁稀罕干呢!王彩娥心里一阵鄙夷。
当初温东远穿着白衬衫骑着摩托车在王彩娥的放学路上拦住她的时候,王彩娥没想到会有一天在烧饼铺里系着围裙,拿着抹布,站在一堆吃客的后面等着人家吃完收拾桌子,那时的温东远,头发溜光水滑,一笑咪咪眼,一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特别是那个白衬衫,领子永远干干净净,就跟新的一样,不用靠近,就能闻着那上面有一股淡淡的洗衣粉的香气,好闻死了。
温东远比王彩娥小一岁,但是上学早,王彩娥的爹妈对王彩娥的上学很犹豫,家里俩孩子,先紧着男孩上,所以等到王彩娥九岁了才上一年级,上到高二都十九了,班里同学都十七八岁,王彩娥在好几个班里,学习虽然排不上,岁数是数第一的。
温东远家和王彩娥家隔了几条街,因为有做烧饼的手艺,家里就温东远一根独苗,过的日子比周围的邻居都好些,温东远整天打扮得像个少爷,衣服洋气得很,经常上烧饼铺跟他娘要点零花钱,有了钱,身后就多了些听话的小喽啰,整天在街上瞎溜达,耽误了学习,初中毕业就回家了。
温东远回了家也不去烧饼铺帮他娘的忙,温家的男人是不干活的,就像他的老子,温老爷子在服装厂当会计,虽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人讲究,冬天穿中山装,夏天穿白半袖,不管什么时候都没见过人家身上有折子有灰,脚上那双常年穿的皮鞋,干干净净,锃光瓦亮。
可别以为老头这么利索是有个贤惠老婆跟着伺候,温东远的娘整天在烧饼铺里从早到晚,没那个功夫,全是老头自己捯饬。
有一次,在街上瞎逛的温东远碰上了放学的王彩娥,随便说了几句,问了问过去的同学谁谁谁现在咋样,问完了就各自走了,从那次起,放学的王彩娥时不时的在街上碰上温东远,碰的次数多了,没啥说的,王彩娥就不理他,温东远干脆嬉皮笑脸地说,姐,我请你看电影呗!
滚!
王彩娥摔下脸子往前就走,心里却喜滋滋美得很。
有时,王彩娥回想自己这一辈子,总觉得自己活得不仔细,潦草得很,从爹妈那里就开始了,上个学一直熬到她九岁,每次上操场上做操,她和一群比她矮一头的小孩站在一起,丢死人了,上上上,一直上到高中,班里的同学都拼了老命,拿高考来改变命运,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势,只有她无所谓,考上家里也不会让她上,她的弟弟在大学读一年级,家里供不起两个人,再说了,就算供得起,爹娘也不供,家里有男孩子,总得留点钱给孩子成亲嘛,这个高中上得老两口已经觉得亏了不少了。
就那么糊里糊涂的和温东远好了,也没仔细挑挑,就谈这么一个对象,见识过这么一个男人,还就成了孩子爹了,真是不仔细。
王彩娥当时就觉得温东远干净,洋气,模样也说得过去,谁知结了婚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傻,干净洋气真的不能当饭吃,温东远他爸托关系给他找了个差事上班,在服装厂里当了个仓库保管员,虽然上班穿工作服,下班一定换上干净的衣裳,头发梳得文丝不乱,打扮妥了了才出更衣室的门,一块干活的工友们有些腿脚快的,不换衣服不洗手的,这个时间早到家了。
温东远不着急,从从容容的回家,路上碰上个原来相熟的朋友,说上半天闲话,说得不过瘾,找个饭摊儿喝上一顿也是常有的事,就算谁也没碰上,这个点回去,王彩娥也该做好饭端上桌了。
王彩娥结婚前就怀孕了,所以一直没有找事做,生了孩子就在家看孩子,温家的男人不下厨,婆婆整天在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935071_1.html